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謝謝金融海嘯,讓我從慘賠中學投資
拿這個問題問起擁有10年理財工作經驗、現任永豐銀行尊榮理專的經理張松峰,他笑說:「我可是賠慘了!」
事實上,正因為剛任職理專就遇上金融海嘯,才扭轉張松峰自認對理財不夠成熟的態度。「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多頭與空頭的景氣循環,我無法將從書上看來的道理,內化成自己的投資邏輯,」他說道。
曾對景氣沒概念,隨便亂買虧損50%
得到這段體會前,張松峰也有過盲點:期待快速致富。2001年,他進入永豐銀行擔任營業員,把目標放在高報酬卻也高風險的股票,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進一檔接一檔的科技股。
「我根本不清楚當時正逢科技泡沫,大家紛紛拋售,我卻天不怕地不怕的亂買,結果2、3個月虧損就高達50%,」他回憶那段懵懵懂懂的歷程說。
隨著專業逐漸建立,2004年開始從事房貸和理財業務工作,他逐漸將股票投資的部位縮小,以定期定額和單筆雙管齊下操作基金,設下停利點,定期贖回,投資成績才逐漸好轉。
不過,隨著金融海嘯的腳步靠近,一場震撼他的投資課才正要到來。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告破產,全球股市、債市與房市應聲齊跌。眼看過去5年來累積持有的基金等商品瞬間下跌20%,張松峰雖然嚇到,卻又陷入另一個心理陷阱。
「我心想:都跌成這樣,應該差不多反彈了!」尤其他想起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名言:「假如你在絕望時拋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結果愈陷愈深,一路看著手中商品下跌到60%,才認賠出場。「自己賠錢就算了,過去5年幫客戶投資賺的錢,也都吐回去了,每天晚上都睡不著,」他說,煎熬的心情難以言喻。
陪著客戶賠錢,才從「景氣」理出投資邏輯
不過,當許多理專因為受不了壓力紛紛離職,張松峰反而挺住,回頭找出投資邏輯:「景氣訊號是判斷金融走勢最重要的指標,從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尤其可以看出端倪。」
他點出自己回頭驗證的發現。聯準會自2003年逐步升息,2007年利率升到最高點,這段時間正是市場主波段上揚的區間,處於風險較低的多頭市場,符合了自己和多數投資人樂觀的經驗。從2007年起,美國利率開始停滯不再上調,反映出市場過熱、政府開始觀望,其實正是投資人應該警覺、開始退場的時刻,才不會在2008年利率下調、也是金融海嘯時被套牢。
「當市場一片熱絡,大家紛紛看好時,反而要『居安思危』,回頭檢視現況,」張松峰說,這個道理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名言不謀而合:「當大家都貪婪時,你應該戒慎恐懼。」只是,「沒有經驗很難體會!」
親身領會投資邏輯後,2009年,金融海嘯尚未結束,他選擇正式轉為理財專員;深入了解國際地緣政治與經濟情勢,成為他最重要的功課,也是最常和客戶溝通的事情。
近年來,張松峰陸續從國際情勢中找到投資方向,「只要某個區域長期基本面看好的因素不消失,單一突發事件反而是趁低價進場的好時機。」
他以東協國家基金為例:泰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政經逐漸穩定,政變發生時,他反而加碼買進;而印尼為全球人口第四多的國家、東協最大經濟體、伊斯蘭教國家中最大的民主政體,是有潛力的投資標的。近來中美兩國各自拉攏東協成員,這些國際政治關係反映出的經濟情勢,讓張松峰得以看準區域發展,基金投資穩健獲利。
理財好比談戀愛,若因狠狠跌了一跤而再也不願嘗試,往往就失去品嘗箇中樂趣的機會。失敗固然慘痛,卻也能從中成長,張松峰的故事就是最好證明。
http://m.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206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