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以為買了打折的股票 結果慘賠出場

賴建平原以為外資銀行比國有商業銀行更規矩,沒想到自己的「想當然」不僅令自己被騙得血本無歸,而且還倒欠了一大筆債務。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賴建平至今也不會相信,在短短幾月內就從富翁變成「負翁」。最近,他反思在荷蘭銀行的理財經歷。盡管很想將荷蘭銀行告上法庭,但是他連從北京到香港的飛機票都買不起,更不用說高額訴訟費。

     這對於一個曾做了二十年的律師而言,尤顯殘酷。一個曾經風光的千萬富翁,為何變得如此落寞呢?

     買了「能打折的股票」

     這要追溯到2007年的6月,北京像往年一樣酷熱,賴建平攜夫人開著Q7奔往京城一家高級酒樓。進了包間,夫婦倆認識了一位身著職業裝的漂亮女子。 她叫張寧,經賴建平的一位朋友介紹才有了此次見面的機會。

     酒席間,賴建平見張寧談吐不凡,便詢問其在香港的近況。張寧說自己曾在美國留學,時任荷蘭銀行私人銀行董事。

     席間,張寧勸他去香港投資,還說自己所在的私人銀行就是專門為賴先生這樣的富人而設,不僅提供VIP服務,還有20%的年收益。

     飯後張寧從包裡拿出一份一百多頁的全英文開戶文件。這位資深的公司法律師憑著自己經驗和對張寧及荷蘭銀行信譽的深信不疑,就在這份沒仔細看過的英文文件上簽了名。

     賴建平一直以為只要不向帳戶存錢,就不會有什麼損失。轉眼到了7月,張寧又來拜訪他,說服他開始投資,他才向帳戶上存了420萬元(港幣,下同),準備去買「能打折的股票」。

     其實是金融衍生商品KODA

     賴建平以為自己真的是在買「打折」的股票,而並不知所謂能打折的股票,是一種叫「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

     幾次獲利後,賴建平更對張寧的異常信任。10月中旬,他以7.54元的價格購買了每個交易日買入3500股復興國際股票的KODA合約。

     然而從10月20日開始,由於市場因素,這檔股票不斷下跌,荷蘭銀行也開始催他往帳戶裡存入保證金。經諮詢,他才知道如果不按照銀行的要求存入保證金,不僅帳戶中的股票全部被賣掉,還要面臨違約賠償。

     不知所措的賴建平好似待宰羔羊,只能往銀行裡存錢,直到2008年的3月,他已經往帳戶裡放了2100萬的資金。到了6月,舉債投資的賴建平早已不堪重負,他跟荷蘭銀行交涉希望停止合約。

     而後賴建平再也沒收到過股票,他稍稍地鬆了口氣,以為問題解決了。可就在9月8日那天,他接到荷蘭銀行的電話,讓他把此前3個月的股票收回。而9月18號他收到的復興國際的股票已經由7.45港元的跌到2.36港元了。

     巨額保證金虧光還倒賠

     此時的賴建平苦不堪言,銀行晚了交貨3個月,令他憑空損失了幾百萬港幣。最終,他的2100萬保證金虧得無影無蹤不說,還倒欠銀行200多萬港幣。

     這對他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當初只是簡單的投資卻沒想到變成現在的傾家蕩產,不是賭博卻跟賭博無異。賴建平並非個案。今年5月25日在北京市二中院郝婷女士被香港星展銀行告上法庭,原因是其投資了該行的一項理財產品,沒料到的是她投資的8000萬血本無歸,還倒欠了銀行一億多。可以說她跟賴建平有著相似的經歷。

     KODA無監理機構

     KODA屬於境外產品,是外資銀行的一種金融衍生理財產品,大陸境內並沒有相關的監管機構。根據香港規定,KODA的入場費在800萬港元以上,只有「專業投資者」方能投資,這種投資行為,無須得到證監會核實批准,因此不受當局監管。

     這款美國發明的金融衍生產品,在歐美禁止對公民零售,其主要銷售對象是在新加坡和香港機構,香港一些金融機構則將其中一半轉手給大陸客。

     其實,KODA是一種與股票掛勾的期權產品,它設有取消價及行使價,在一年的期限內以低於現時股價的水平為客戶提供股票。

     KODA有四個特性:買入股票的行使價往往比現價低10-20%;當股價漲過現價3-5%時,合約自行終止;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雙倍買入股份;合約一年有效,但是投資者通常只需要擁有合約金額40%的現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因此這一產品往往帶有槓桿性。

     也就是說,假如一檔股票價格為每股10元,與之掛勾的KODA產品售價可僅為每股8元,但是當股票跌到每股1元時,投資者還必須要按每股8元的價格每天買入,且要雙倍的買,中間不可取消交易,直至合約到期為止。

     收益有限但風險無限

     對於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來說,他們預期股票市場會上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利,不過獲利有限。然而一旦標的下跌,投資者就會虧損,此時該產品的槓桿作用會放大損失。

     由於收益有限但風險無限,國外投資者曾經給這種高風險產品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I KILL YOU LATER」,中文意思是「我遲早會殺死你」。

     投資者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購買環節,大多是理財經理沒有解釋清楚理財產品的設計結構,沒有全面說明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等。

     更糟糕的是,大陸投資者由於迷信這些外資銀行的誠信和理財顧問的操守,往往不會全方位地去瞭解產品,結果辛辛苦苦攢下來的財富轉眼間化為烏有。

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55491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